58岁,对于一位科研工作者来说,正是最巅峰的时期。
海归科学家黄大年原本将带领他的科研团队继续突破,却最终倒在了岗位上。从2016年12月9日被查出胆管癌,到2017年1月8日去世,其间共计30天,享年58岁。
生命戛然而止,让人扼腕。
黄大年,1958年8月28日生,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
2009年,作为第一位到东北的“千人计划”专家,黄大年从海外回到母校吉林大学。归国七年,黄大年带着团队突破一个个技术难点。在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上,他和团队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程。在尖端装备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上,就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据新华社电,黄大年去世后,教育部追授黄大年“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中宣部追授黄大年“时代楷模”荣誉称号,中共中央追授黄大年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日前,各大媒体纷纷报道黄大年的先进事迹。许多人都叹息,以一种遗憾的方式认识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多次晕倒 发现胆管癌
据新京报报道:2016年12月4日,黄大年回到长春,在助手的“逼迫”下到医院做了增强核磁检查。四天后,黄大年住进了医院。
2016年12月10日,医生告诉黄大年,经过检查怀疑他有结石或者肌瘤,需要做一个手术。但实际上,医院专家们进一步检查证实了黄大年的病情——胆管癌。
最让人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许多了解黄大年的人早就在担心他的身体。他的助手回忆,几年前,黄大年就开始出现昏倒的情况,还时不时有不明原因的右上腹痛。到后来,黄大年常常在包里放上一瓶速效救心丸。
仅2016年的下半年,他就昏倒过三次。除了11月飞机上那次,2016年9月的一天,黄大年突然在办公室晕倒,醒来后布置完工作,又忙着去赶火车。
“每天晚上两三点睡,没有周末。一天休息五个小时,有时只休息3个小时。中午打个盹儿,十几分钟不到半小时,有时周末能补半天觉。”黄大年曾如此讲述自己的作息。
2016年12月14日,是黄大年胆管癌手术的日期。“人生的战场无所不在。”手术前夜黄大年发朋友圈感慨。也就是这一天,黄大年开始了这辈子最艰难、最漫长的一场战役。这场战役持续了25天,器官切除、肝功能衰竭、内脏大出血等可怕的“敌人”一一袭来。
2017年1月4日,黄大年陷入深度昏迷。四天后因术后并发症离世。
从报道中,或许能读出一位科研工作者患癌的某些诱因——长期疲劳、压力山大……
诱发胆管癌的因素有哪些?
如何早期发现胆管癌呢?
胆管癌的警示不可不知
胆管癌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70岁,男性比女性更为常见。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肝胆外科专家王建南教授提醒:早期胆管癌由于缺乏典型的症状,容易被误诊。
医学界认为,胆管癌与胆管结石、肝吸虫感染、病毒感染(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尤其是丙肝病毒)、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嗜酒等因素有关系。而这三种疾病在南方十分常见。
临床上还发现,有少数病人上腹痛、发热、畏寒、黄疸等胆管炎表现,结果被误诊为胆管结石。王建南教授说,胆管癌早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因此早期诊断比较困难,患者往往是出现梗阻性黄疸后才考虑做详细的检查,而此时肿瘤已非早期了。
因此专家强调,患者如果出现黄疸、上腹隐痛、厌油腻、胃口差等症状时,除了检查肝功能外,最好做腹部B超筛查或CT、磁共振胆管成像检查,看看肝内胆管是否有扩张以帮助鉴别诊断。另外,肿瘤标记物CA19-9升高,尤其是显著升高,也提示可能是肝门部胆管癌。
位置特殊 手术有一定难度
王建南教授指出,对于这一疾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胆管癌的治疗主要考虑根治性手术切除。王建南教授说,约2/3的胆管癌长在肝门部。这个位置比较特殊,血管就像电线一样交错在一起,加上发现时多是中晚期,癌细胞容易侵犯到血管神经组织,治疗难度大,预后不良。晚期胆管癌可考虑进行姑息性治疗。
据统计,大部分胆管癌患者被诊断出来后,采取胆道内外引流者一年生存率小于50%;根治性切除术后5年存活率也仅为13.4%-25.7%。在肝胆胰科,胆管癌被认为是比胰腺癌还要凶险的“癌王”。
专家简介
王建南,医学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现任复大肿瘤医院荣誉院长、肝胆外科首席专家。大学毕业于广州医学院医疗系,曾在广州铁路中心医院(现广东药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工作。
1996年-1998年,先后在日本信州大学、英国伦敦大学进修及进行临床研究。199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公立医院医师执照,2002年通过论文答辩获英国皇家医学博士学位。2005年回国后,曾在广东汕头大学粤北人民医院任肝胆外科主任、大外科主任。
从事肝胆胰脾、胃肠、乳腺、甲状腺及血管外科30余年,完成200多例肝移植手术。尤其擅长对肝脏肿瘤、胰腺肿瘤和胃肠道肿瘤的外科治疗,对中晚期肿瘤的综合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