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
本文作者:Sharon
本期提要
多发性骨髓瘤新药达雷妥尤单抗在我国获批上市;
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alabrutinib崭露头角;
约1/3血液肿瘤患者抑郁且早死风险增加。
01 多发性骨髓瘤新药达雷妥尤单抗在我国获批上市
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有条件批准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英文名:Daratumumab Injection)进口注册申请,用于单药治疗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成年患者,包括既往接受过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和一种免疫调节剂且最后一次治疗时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
达雷妥尤单抗是一种人源化、抗CD38 IgG1单克隆抗体,与肿瘤细胞表达的CD38结合,通过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CD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以及Fcγ受体等多种免疫相关机制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达雷妥尤单抗注射液的上市将为复发和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手段。
截至目前,该药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
图1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官网截图
02 复发/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alabrutinib崭露头角
在欧洲血液学会年会(EHA 2019)上公布的3期ASCEND试验结果表明,对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与标准联合治疗方案(包括无化疗的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相比,Acalabrutinib单药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耐受性和无进展生存(PFS)。
研究者表示,该研究结果可能改变当前复发/难治性CLL治疗的当前实践。
尽管无化疗方案为CLL带来了较高的缓解率,但仍有近一半的患者会经历复发,并需要额外的治疗。目前复发/难治性CLL的两个标准治疗方案——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和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的总体缓解率为45%~84%,但中位PFS只有14~19个月。
Acalabrutinib是一种Bruton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目前已被FDA批准用于套细胞淋巴瘤。
Ascend研究共纳入310例复发/难治性CLL患者,按1:1随机分至口服Acalabrutinib组(n=155),或者由医生决定的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组(n=119)或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n=36)。患者中位年龄为67岁;16%伴有del(17p) ,27%伴有del(11p) ;42%为RAI分期III/IV期CLL。
Acalabrutinib组患者中位前线治疗次数为1次(范围:1~8次);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组和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为2次(范围:2~10次)。
在耐受性方面,Acalabrutinib组有11%的患者由于不良事件停止治疗;而Idelalisib、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治疗患者中的这一数字分别为49%、12%、11%和17%。
中位随访时间为16.1个月。与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组/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相比,Acalabrutinib组的PFS显著改善,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69%(HR 0.31,P<0.0001)。
Acalabrutinib组的12个月PFS率为88%,高于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组/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的68%。在不同亚组中,包括高危疾病分期和突变状态亚组,Acalabrutinib组都观察到了改善。
不过Acalabrutinib组相比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组/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的总体缓解率没有显著差异(81% vs 75%);12个月总生存(OS)率也没有显著差异(94% vs 91%)。
Acalabrutinib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头痛(22%),而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组只有6%得患者发生头痛,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则没有。
组间房颤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Acalabrutinib组为5.2%,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组/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为3.3%;≥3级房颤发生率分别为1%、1%和3%。
Acalabrutinib组、Idelalisib+利妥昔单抗组、苯达莫司汀+利妥昔单抗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9%、45%和34%,腹泻发生率分别为18%、47%和14%,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5%、9%和6%。
03 约1/3血液肿瘤患者抑郁且早死风险增加
在《Psycho-Oncology 》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约1/3的新诊断淋巴瘤或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在确诊时报告抑郁症状,且抑郁症状与较短的生存时间相关,包括维持抑郁以及抑郁症状恢复的患者。
这项研究共纳入255例患者,其中83例存在抑郁症状。在中位3.5年随访期间,有61例患者死亡,其中30例从未抑郁、6例新发抑郁,16例为抑郁缓解患者,9例为持续抑郁患者。分组是基于开始癌症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时评估的抑郁症状。
结果显示,有抑郁者相比无抑郁者的OS显著缩短(aHR 2.43,P<0.001)。具体而言,与从未抑郁者相比,抑郁缓解和抑郁持续者的死亡风险分别增加1.98倍(aHR 2.98,P=0.001)和1.17倍(aHR 2.17,P=0.047);新发抑郁者的死亡风险也有所增加,但无显著差异(aHR 1.91,P=0.166)。
图2 不同抑郁状态患者的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参考资料
[1]http://www.nmpa.gov.cn/WS04/CL2056/338825.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
[2]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915019
[3]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19-07/w-dic070219.php
[4]Depressive symptoms during the first month of chemotherapy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al malignancie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Psychooncology. 2019 Jul 2. doi: 10.1002/pon.5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