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胃肠病
95%的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息肉切除后要定期复查。
一 95%的肠癌由息肉演变而来
一般认为,80~95%的大肠癌是一步步从大肠息肉(腺瘤性)演变而来的,这个过程一般需5-10年,但个体差异不同。虽然腺瘤的癌变程度很高,但也不是所有的息肉都会癌变,所以,查出息肉也不必过度紧张。
因为其一般没有临床症状,临床上只有很少一部分肠息肉患者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等异常,而这些症状也常常缺乏特异性,因此要确诊肠息肉还得依赖结肠镜检查。
大肠息肉其实就是肠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变,通俗地说,是长在肠管内的一个肉疙瘩。大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由于很少引起症状,也很少引起出血和梗阻,因此往往不易被发现,多数是在体检或检查其他疾病时才被发现的。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内镜、X线、B超等检查技术的进步,消化道息肉的发现率大大提高了。
家住郑州市的李女士,38岁,公司白领。六年前出现便血,开始很紧张,担心患了直肠癌。到医院做了结肠镜检查后发现是乙状结肠息肉,有两枚。
后经切除活检为良性的腺瘤样息肉。当时医生叮嘱要定期复查结肠镜。张女士术后再未出现便血症状,于是也将医生的嘱咐忘在了脑后。没想到六年后再次出现便血症状,到医院检查,结果息肉复发且已经癌变,万幸还是早癌。
从李女士的病例反映出现在很多患者还是抱有侥幸心理或是回避心理:不够重视、恐惧或拒绝接受结肠镜检查、做了息肉切除不重视复查,以致能预防的结肠癌没有得到预防。
二 大肠息肉的症状
1. 典型症状
间断性便血或大便表面带血,多为鲜红色,致大出血者不少见;继发炎症感染可伴多量黏液或黏液血便,可有里急后重,便秘或便次增多,长蒂或位置近肛者可有息肉脱出肛门。
2. 其他症状
少数患者可有腹部闷胀不适,隐痛症状。
3. 诊断
① 便血或黏液脓血便史。
② 肛诊或肠镜发现息肉。
③ 钡灌肠见多少不一充盈缺损。
④ 病理检查可确诊。
三 及时切除息肉,阻断癌变之路
及时切除息肉,阻断癌变之路
大肠息肉从性质上划分,常见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肠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几乎不恶变;腺瘤性息肉恶变的几率较炎性息肉高,腺瘤属癌前病变已被公认。
腺瘤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混合性腺瘤三种,绒毛状腺瘤的癌变率最高,管状腺瘤的癌变率最低。腺瘤性息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生活习惯、慢性便秘等因素有关。
腺瘤性息肉不会自行消退,药物也难以将其消除,如果不及时处理,可慢慢长大,发生癌变的几率较高。炎性息肉相对安全些,有时很小的炎性息肉会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腺瘤发展可能。一般结肠镜检查发现息肉时应该予以内镜下切除,内镜下息肉切除创伤小,住院时间短,切断息肉癌变之路。
总之,个人观点是,一旦发现息肉,建议立即切除,并作病理分析;此后按照医嘱定期复查。
四 息肉会复发,切除后也要复查
即使是切除了息肉,环境没改变,遗传因素不会改变,所以仍然有复发的可能,李女士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即使切除后,也要定期复查,这个很重要。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推荐结直肠癌高风人群结肠镜筛查时间是3年;
临床上通常根据结肠镜病理检查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健康状况、息肉家族史和既往病史等来决定复查时间;
对于低中风险息肉切除术后复查时间建议在1'3年内;
对有下列情况时建议在3'6月内复查一次肠镜:
肠道准备欠佳,影响检查视野者;
因各种原因上次未能完成全结肠检查者;
一次切除息肉总数超过10个者;
大于1 cm的广基息肉采用分片切除者;
大于1 cm绒毛息肉伴重度异型增生;
息肉已局部癌变未达黏膜下层或超过黏膜不层不愿追加手术切除者。
同时,如果曾经有结肠息肉病史、家族史的病人,也应该加大复查频度。
单发息肉切除、病理证明是良性的,刚开始每年只需查一次肠镜,连续2-3年检查不复发,说明这个人息肉复发的概率小,之后可以改为每5-10年查一次。
五 定期做肠镜是最好的预防
结肠息肉是一个内镜下的诊断,息肉的性质有很多种,包括炎性、增生性、错构瘤、腺瘤、癌等等,需要进一步的病理检查才能明确。
现在的观点是,95%以上的大肠癌是大肠息肉中的腺瘤癌变而来的,因此,大肠腺瘤是应该尽早治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腺瘤都会癌变,因此无需盲目紧张。
内镜下治疗息肉最常用的就是电切,绝大部分大型医院都能够常规开展,一般而言很安全。但是根据息肉部位、大小、形态、病理类型等等,操作难度不一样,风险也是不一样的。
息肉切除后应该送病理检查,进一步明确息肉性质和是否完全切除。
目前有效的预防办法就是定期复查肠镜,一旦发现息肉,及时切除。
具体复查时间,各人情况不一样,需要医生根据每个人的情况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