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看一串冰冷的数据——在中国,每六分钟就有一人被确诊为癌症,每天有8550人成为癌症患者,每七至八个因病死亡者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
即使不看统计数字,很多人也会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身边罹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而近年来死于癌症的名人的名单也在不断拉长,令人在唏嘘之余,不时感受到来势汹涌的癌情。
迄今,癌症治疗仍是摆在医学界面前的一大难题。传统的治疗手段(手术、化疗、放疗)就是“杀杀杀”,然而,癌症能否“赶尽杀绝”?
2017年2月27日,《羊城晚报》开始连载徐克成教授新著《与癌共存》,为我们呈现了独特的治癌理念和对策。
2017年2月27日 羊城晚报 B03版
我们知道,当今的技术手段还没有办法治愈癌症,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徐克成教授和他的团队将局部治疗和全身治疗整合起来,强调“消灭”与“改造”并举,以求得病人生活质量的改善和生存期的延长,让病人与癌症和平共处。
徐克成教授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他既是抗癌医学家,又是战胜肝癌的勇士。他对于癌症乃至生命,都有比常人深切得多的体会。《与癌共存》一书是他近年的手记,记录了他在抗癌道路上的故事和思考,富于见闻与启示。他独特的抗癌思路,深得当今三大癌症医学泰斗的推崇。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与癌共存”应该成为治癌新理念,是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策略。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振义:我一直对徐教授临床治疗癌症实践中所取得的成就感兴趣,也替他高兴,本书应该向临床医生介绍。
中国工程院院士汤钊猷:徐教授倡导的治疗策略和措施,是实践“与癌共存”理念的具有革新意义的创新。
从今天起,我们将每天推出《与癌共存》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
《与癌共存》连载①
对癌症治疗应有新思路
百年来,医学领域对癌症研究有了重大进展。手术、放疗和化疗,无论是技术还是其对癌症的疗效及精准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分子生物学,尤其是人类基因组学与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为个体化治疗和精准治疗创造了条件。
然而,癌症治疗仍然是摆在医学界面前的一大难题。十多年来,某些癌症死亡率的下降主要归功于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而不是某种药物;对于大多数进展期癌症,化疗难以让患者真正的生存受益;针对基因或受体的靶向治疗(除对个别癌症外),尚难以改变最终无效的结局。
著名血液病专家麦尔·格里夫斯在他的《癌症:进化的遗产》中提出,癌症“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然的一个天然组成部分”、“癌症发生的近因或原因是基因变异或突变……是进化的必然产物”。作者上述独到的见解,提示医学界对癌症治疗应有新思路,同时也揭示现今的治疗为什么常常失败,可能存在深层次原因。
徐克成教授多年来从事癌症诊治研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提出并实施的局部消融(冷冻、纳米刀)、靶向血管介入和旨在提高天生的和适应性抗肿瘤免疫机制的联合治疗,让一些进展期癌症患者长期“与癌共存”,有的甚至几乎“治愈”,这是十分可嘉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研究对象是人的生命。在长期理论探索与临床检验中形成的医学体系,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动物实验的结果不一定适合所有病患;不同的人,患病也存在明显的异体性或异质性。古希腊哲学家希波克拉底说:“对于一个医生来说,了解一个患者,比了解一个患者患什么病重要。”
让我十分钦佩的是,徐教授是一位始终在临床第一线工作的实践者,他将日常临床工作中亲自治疗的病例,结合当今治疗癌症的新理念,撰写成一篇篇短文,发表在媒体上,感动了不少患者和关注癌症的人士。今又汇编成书,并取了一个贴切的书名“与癌共存”,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事。
“与癌共存”应该成为治癌新理念和指导临床治疗的重要策略,作为与徐教授相知、相交数十年的同道和朋友,我乐于向读者推荐。
(此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为该书所作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