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来了,天气越来越热,广州近期雨水多,又到了疱疹性咽峡炎的发病高峰。广州疾控中心官网发布消息称:“广州市自5月份进入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季节,特别是6月份以来,广州市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病例高发,托幼机构聚集性疫情也时有发生。其中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是近年来多发的儿童常见传染病且较易引发聚集性疫情”。
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海珠院区儿科医生宁伟芳说:“一到下雨天,来看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就多了起来。”她提醒说,最好的办法是不要让小孩在外边乱摸东西,注意手部清洁。
儿科医生宁伟芳介绍: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较强,传播快,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一般病程4日至6日后自愈,偶有重者可延至2周。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但通常是不同型病毒引起。
病原体种类多
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种类很多,以柯萨奇病毒、疱疹病毒、EB病毒较多见。在患儿劳累、过敏体质、气温突变、身体受凉或某些物理、化学因素等刺激下,患儿身体免疫能力低下,容易患此病。
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直接经由肠道、呼吸道传播,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食品、衣服、用具等传播。
临床表现重
疱疹性咽峡炎可以表现为急骤发热:可出现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一般会反复发烧2天至4天不等,咽痛,吞咽时尤甚,小儿会出现烦躁不安、流口水、拒食、呕吐,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肉痛。
口腔中出现咽峡疱疹和溃疡:一般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少数(少则1—2个,多则十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部,但也可位于软腭、扁桃体、悬雍垂、舌部等,在以后的24—48小时内,水疱破溃变为浅溃疡,表面覆有淡黄色或白色假膜,一周左右愈合。
该病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和口腔咽峡部疱疹,少数病例会出现高热惊厥、脑炎等并发症。5岁以下儿童是该病的易感人群,幼儿园和早教机构是该病聚集性病例事件常见的发生场所。
防疫人士提醒,尤其是家中有5岁以下儿童的,为了预防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请做好以下措施:
1、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2、保持家庭清洁卫生和通风、勤晒衣被,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也不要让小孩在外边乱摸东西、扶手,注意手部卫生。
3、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若家中有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患儿,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精神萎靡等症状,应立即送医院及时治疗。
4、儿童可通过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当运动以提高抵抗力;适龄儿童可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以减低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重症病例发生率。
医生简介:
宁伟芳,医学硕士。1996年毕业于广东医学院,从事内儿科临床工作20年。现任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内儿科主治医师。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方面拥有非常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各类儿科疾病的诊治,尤其在儿童呼吸(支气管、哮喘)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技术。
开诊时间:周一、周三、周五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