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光明日报》开展了一期“圆桌对话”,邀请四位知名专家学者,其中包括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我国知名消化病和肿瘤治疗专家、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徐克成总院长;中国医师协会会长张雁灵和北京大学医学部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一起着重探讨如何重拾与光大医学人文精神。
编者按
当前,医患纠纷乃至由此引发的恶性伤医事件不时发生,令公众如芒在背。当透过众多个案纷繁复杂的表象,去探寻医患矛盾产生的根源时,我们常常发现,医学人文精神的缺乏恰是症结所在。这种缺乏,反映了公众对医学认识的不足。因而,它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
嘉 宾
话题1:如何看待医患关系紧张与人文精神缺失
徐克成:我是一名从医50多年的肿瘤医生,但在花甲之年罹患癌症,现在成了“幸存者”。作为患者,我希望得到最先进、最有效和最划算的治疗;作为医生,我认为应该给病人最恰当的治疗。医生治病,不仅靠技术,更凭人文关怀,要给那些已失去希望的患者活下去的信心。正因如此,来我们复大医院住院的病人,总希望见到我,哪怕握个手聊上几句,他们就会放松些。只要在医院,我也总是满足病人的期望。例行查房时,我总喜欢对患者说“Follow me(跟随我)”。我们是同一战壕里共同抗击癌症的战友,我活下来了,你们也能,可能活得更好呢!
钟南山:作为一名医生,面对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现状,我感到很痛心!何至于此?我认为,这有体制机制的原因,也有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的原因,此外,医学人文精神的沦落也是重要原因。
话题2:医学技术与医学人文是什么样的关系
徐克成:只见疾病,不见病人,正表明了医学与人文的疏离。医学人文精神与医学知识和技能是医学发展的两个方面。很多医生看病不是看“人”,而是看“片子”和看化验单,这似乎很科学,实际上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人们常说,医学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但常被忽视的是“人文”。生命,才是医生工作的原点,一切的科学思考与治疗选择都必须围绕这个原点展开。
王一方:医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还饱含着对生命的尊重。医务人员不仅要面对患者的躯体,还要面对他们的心灵,因而,医生的职业生涯应该始终伴随着对科学与人学、技术与人性、工具与价值的思考。
话题3: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氛围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徐克成:制度、道德是最神圣的,一些违反道德制度的行为,不应该成为见怪不怪的事。我曾经历过一件事情,曾有一位印尼患者,在出院时硬塞给一位清洁工一个红包。清洁工打开一看,是五张面值一万元的印尼币。她二话不说上交给医院。其实她并不知道,这些钱折合成人民币,还不到40块。我得知后,马上奖励她500元。一个人一个医院,诚信是本,包括给病人看病检查开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常说,我们办医院,最大的资本是诚信,失去诚信就等于是慢性自杀。
王一方:现代医院制度的困境,勾起了人们对理想医院的憧憬,人们期待医院救死扶伤的职能不断放大,但现实情况是,以低成本、低投入、高需求、高满足为诉求的结果,实际上是牺牲了医生的劳动价值和尊严。
话题4:怎样的医学人文教育才能行之有效
张雁灵:人文素质要靠后天教育养成。知识是外在的东西,只有让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经内化后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才能称之为素质。所以,看一位医务人员人文素质的高低,不是看他懂多少人文知识,而是看他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实践中体现了多少人文精神。
钟南山: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精英人才,这是社会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医学教育内在的目标。
但在对“精英人才”的理解上,我国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偏重知识和技术,忽略了职业素质。正所谓“生命所系,性命相托”,精英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受教育者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放在第一位。这是医学教育的任务,更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
话题5:全社会医学观念共识应怎样达成
徐克成:家人患病了,尤其是患上了癌症这种重症,家属往往会选择隐瞒病情,认为这样可以保持患者的良好心情,对此我不认同。因为这既不符合法理,也不符合大多数患者的主观愿望,还可能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甚至给治疗带来负面影响。知情同意权是患者自身的权利,只有当患者不具有同意能力时,其亲属才能代理行使这一权利。而从患者的主观意愿看,多数人还是希望了解真相的。治疗需要患者与医务人员长期配合,因而,医患之间的沟通和信任至关重要。
钟南山:要想对医学生及普通公众进行医学人文教育,重要前提是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赋予大医院真正的公益性。目前,我国大医院现存的医疗体制,非常不利于对医学生和公众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医院追求创收的市场化机制,会误导患者对医学人文精神的看法。现存的“国有民营制”型的“公立医院”,是到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了!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6年7月22日 第11版)作者:田雅婷 金振娅
编辑:王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