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扬子晚报》报道,23岁女大学生刘圆在得知自己胃癌晚期后,为了留住美丽以及和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她和家人拍了一套写真。在病情恶化、生命弥留之际,她又作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抉择:捐出遗体,供医学研究,用自己有用的器官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刘圆患病期间拍的写真
1993年11月出生的刘圆,父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从小勤奋好学,三年前考入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如果不是一场病魔的突然降临,她还享受着美好的大学生活。今年7月,她因经常腹胀不适到医院检查,得到的诊断令全家震惊:腹部积水,胃癌晚期。
虽然做了化疗等治疗,但病魔没有停下脚步!9月28日,刘圆深知自己的时间不多了,怀着对生活的无比留恋,她向父母说出了最后心愿:将遗体捐给医疗科研部门,将有用的器官捐给急需的人。
10月27日,刘圆花季般的生命永远定格在23岁……
专家提醒怎样及早发现胃癌?
胃癌又夺走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胃癌是东方人常见的恶性肿瘤,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达40万人,占全球发病人数的42%,死亡人数达30万。从统计来看,患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与这“两高”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早期胃癌的发现率极低,不少患者发现胃癌时已是中晚期。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徐克成教授指出,胃癌发病的“两高一低”现状令人担忧,这与大众普遍缺乏筛查意识有关。
徐克成教授提醒:“由于胃腔很大,胃癌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部分患者仅出现饱胀、嗳气、腹部隐痛等,而这些症状并非胃癌所特有,可见于慢性胃炎、溃疡病、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甚至正常人偶尔也会出现,容易被忽视。”
很多患者都是等到出现胃痛难忍、吃不下饭或吃后很快呕吐、呕血、黑便等症状后才到医院,此时病情已进入中晚期,以致无法手术切除,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事实上,胃癌若能早期发现,手术治疗的效果是很好的。如果是一期胃癌,做胃镜发现病灶后就可以同时处理,治愈率可超过90%。问题是如何早期发现?
据介绍,由于广泛进行筛查,在胃癌同样高发的日本,早期胃癌患者约占新发现病例的50%(韩国也达到30%-40%)。早期筛查使日本的胃癌死亡率减少了50%。而在我国,目前一期胃癌的发现率不到一成!
徐克成教授说,胃癌发生前,常有所谓的前期病变存在,主要有胃溃疡、胃息肉、萎缩性胃炎和胃黏膜异性增生。最不容易引起重视的是后两者,因为没有特殊症状,所以需要做活检才能诊断出来。
萎缩性胃炎,顾名思义就是胃黏膜变薄,正常的固有黏膜细胞消失,代之以肠型细胞,即“肠上皮化生”,这种肠型细胞能吸收食物中的脂肪。
在肠道,肠上皮细胞吸收脂肪,由于肠黏膜下有大量淋巴管,吸收的脂肪会很快通过淋巴管排入血液中,而不会在细胞内储存。但胃内情况不一样,胃黏膜下没有大量淋巴管,所以胃内的肠型细胞吸收的脂肪不能排出,只能在细胞内长久储存下来,发生“腐败”,分解产物刺激细胞,诱发基因突变,形成反应性异型增生,进一步可演变为癌。
“其实,癌变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要及早发现胃癌,关键是重视筛查。”徐克成教授说。他建议以下胃癌高危人群每两年做一次胃镜检查,内镜能快速查出胃有没有癌肿或癌前期病变——
1、45岁以上人群;
2、慢性胃病(尤其是萎缩性胃炎)患者,或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幽门螺旋杆菌已被证实与胃癌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3、经常食用腌制食物或烟熏、烧烤食物者;
4、有胃息肉或做过胃部手术者;
5、有胃癌家族史;
6、经常应酬、烟酒过多、暴饮暴食者。
注意:胃癌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显著升高,发病的高峰年龄在50岁后,但这并不意味胃癌离年轻人很遥远。无论什么年龄,如果出现上腹部疼痛、胃部饱胀、消化不良或进食时有轻微阻塞感,又或出现黑便、大便隐血试验阳性,则应尽快到医院查找病因,以免延误病情。
专家简介:
徐克成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国际冷冻治疗学会前主席,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时代楷模”,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主席,第五届中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先后发表200多篇论文,主编或参与编著了《消化病现代治疗》、《临床胰腺病学》、《肿瘤冷冻治疗学》等30多本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