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克成 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
生命是一场旖旎多姿的单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单程,在于它的有去无回。只有经历过与死神搏斗的人,才能体会到生命凯旋的真正含义。
2017年5月16日,施先生出院了,穿了一身裁剪讲究的浅灰色轻便装,重新长出的头发浓密整齐,丰满的面庞带着红润,他和送行的医务人员一一握手道别,笑容满面。南通那边,他的朋友小宋来电告诉我:他们正准备迎接施先生的“生命凯旋”。一个多月前,正是小宋向我求救:救救他的朋友施先生。
小宋的母亲是我和我太太在南通工作时的病人和朋友,过去来往甚多,小宋对我和我太太也就分别以“叔叔”、“妈妈”相称。3月25日,小宋从江苏南通突然来电话,说他的朋友施先生患肾癌伴多处转移,去了美国,又去了香港治疗,转移有增无减,现正在南通最大的医院住院,“挂挂水,减少一点痛苦”。我说,我将回家乡参加中学同学聚会,到时可以看看施先生,小宋高兴地连声说:“叔叔,谢谢!南通见。”
3月31日下午,施先生来到我临时休息的南通文峰饭店,比预约时间晚了近一小时。他的太太和女儿连连道歉,说施先生全身疼痛不已,在医院输了液,用止痛剂止痛,因而耽误了时间。
施先生54岁,消瘦,贫血面容,坐在沙发里,不断变换体位,他说“全身疼痛”,“吃止痛片仅能维持两个小时”。我看了他带来的病历和影像资料——
●2015年1月,PET/CT检查发现左肾占位性病变,肿块5×4厘米。1月19日在上海接受“腹腔镜下左肾癌根治术”,组织学显示:透明细胞癌II级。术后接受“干细胞免疫治疗”、白介素-2及干扰素治疗;
●2016年4月CT发现右侧肺多发性转移;
●2016年6月赴美国,接受舒尼替尼等靶向药物治疗,两月余。转移未能减少;
●2017年1月初发现膀胱、左侧肋骨、肺门淋巴结转移,右肺部转移瘤较前增大;
●2017年1月6日接受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
●2017年3月在香港接受PD-1单抗静脉注射,先后共3次;
我为他做了简单体检:面色苍白;右侧咽部扁桃腺处见瘤块,表面不平、出血,已做活检,显示腺癌;下肢水肿。病历上记载:血色素7-8克, 每3-5天输一次血。施先生告诉我:“上午在医院输了血,否则就坐不住了。”
这是一例典型的晚期癌症。同来的小宋看到我有些迟疑,把我拉到一边,低声说:“叔叔放心,家属已有思想准备,仅要求临终关怀。”
几天后,4月3日,病人来到我院住院。CT和磁共振检查的结果令人震惊——
右肺多发性转移,右侧胸膜多发性转移,肝多发性转移,纵隔淋巴结多发性转移,右肾转移。此外,左肱骨、左肩胛骨、第6前肋骨、腰1锥体、腰4附件、骶骨、右侧髂骨、坐骨和髋臼均有转移,部分周围软组织受累。
我与病区医生制定治疗方针:立足“改造”,不予“严苛”治疗 。除了止痛、营养,主要给予我们自己设计的“联合免疫疗法“,即CIC,包括口服和注射多种免疫调节剂;重用黄芪等一组“补气扶正”中药。已有实验证明,这类中药组合能减低“癌性”,抑制癌干细胞,“改造”微环境。
两周后,他的下肢“有些松动”,疼痛减轻,水肿消退;咽部转移瘤开始缩小;体重增加2公斤。4周后,其咽部肿瘤消失几乎看不见(下图),全身疼痛减轻九成,左胸壁转移瘤缩小。CT显示,肝、肺的转移也“稳定”下来……“改造”取得初步成效。
5月5日,采取了“消灭”措施:在CT/超声引导下,给他的肝等器官的转移灶做了不可逆性电穿孔(即纳米刀)消融。
施先生的女儿留学新西兰,一年前特地回国照顾父亲。她虽然不是医生,但对父亲的病情观察细致入微,手机里储存许多影像资料。她告诉我,她爸爸的所有转移瘤均在“全面缩小”。她和妈妈每天陪爸爸走路一小时,“我们特地上街吃了广东早茶,他吃得特别香”,施太太兴奋地补充道。
肾癌约占成人恶性肿瘤的2%~3%。我国肾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处第10位。病理上,透明肾细胞癌最常见,占所有肾恶性肿瘤的85%。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在《指南》中尚无有效辅助治疗方案能预防复发或转移。
2005年12月,美国FDA先后批准了索拉非尼、舒尼替尼、替西罗莫司、贝伐株单抗联合干扰素(IFN-α)、依维莫司、帕唑帕尼、阿昔替尼以及厄洛替尼八种靶向方案,用于转移性肾癌患者的一线或二线治疗。
但正如汤钊猷院士在他的《消灭与改造并举》一书中所告诫的,化疗和靶向药物治疗均为“双刃剑”,既能抑制癌细胞,也能增强癌细胞的“恶性”,促进癌症进展。
所以,汤院士提出是“控癌”,而不是“抗癌”,一字之差,体现两种不同治疗理念——“抗”,主要指“消灭”;而“控”,既有“消灭”,又要“改造”。消灭与改造并举,是汤院士几年前就提出的“中国式治癌”的主要内涵。
施先生从美国治疗回来时,转移变得格外严重,是疾病本身的发展,还是靶向药物舒尼替尼“双刃剑”的后果,难以判断,但后来的转机,确确实实发生在“改造”性治疗——非特异性“联合免疫治疗”后。最为神奇的是,经活检证实,咽部转移确确实实消失了。而正是这种“改造”,改善和稳定了全身状态,为“消灭”性治疗——纳米刀消融创造了条件。
从准备“临终关怀”到开开心心出院回家,对于一个晚期癌症病人,无疑是生命奇迹。这是生命凯旋,归功于“控”的智慧。
汤钊猷院士评述:
徐教授又赐我新作,读后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如此广泛癌转移的病人能够全面好转,实在是奇迹。这不禁使我想起老子的一句话——“柔弱胜刚强”。病人早先所用的“以硬碰硬”策略似乎收效甚微,而后来采取“以柔克刚”的办法看来起了作用。当前对付癌症,新药新疗法层出不穷(硬件),然而“软件”(控癌战略)却少受关注,此例可以为鉴。
专家介绍
徐克成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国际冷冻治疗学会前主席,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时代楷模”,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主席,第五届中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