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 徐克成
2016年4月22日上午,在复大肿瘤医院海珠院区查房,连续看了四位乳腺癌患者——
例一:患者51岁,于2015年12月21日第一次入院。主诉发现右乳房肿物一年,局部溃烂两个月。双侧乳腺肿大,有肿物,坚硬,右侧溃烂,大量滲液,下肢麻木,不能行走。右侧中量胸水,呼吸急促。CT和MR显示双侧乳腺肿瘤,伴脑、骨、腰椎、肺、纵隔淋巴结、肝脏、肾上腺多发性转移。活检显示浸润性导管癌,免疫组化显示PR/ER阴性。
针对乳房内肿瘤和转移灶,给予两次携药微球HepaSpherin血管介入治疗,两次相距14天。微球内载药为表阿霉素,每次50毫克。两个月后出院。
3月11日患者第二次入院,再给予携药微球血管介入治疗。4月3号出院。4月18日返院复诊,双侧乳腺肿瘤、肝、肺、纵膈淋巴结、腰椎和颅内转移灶缩小。患者下肢感觉恢复,行走自如。体重增加,右侧乳房皮肤溃烂基本愈合。
例二:患者46岁,2013年1月接受左乳腺癌局部切除,术后接受化疗,病理学检查显示导管低分化性癌,ER/PR阴性。2014年3月出现左侧腋窝转移,2015年2月出现左乳腺内上象限肿块(注:以乳头为中心,用横竖两条相互交叉的直线,可将乳房分为四个象限,即内上、内下、外上、外下象限,外上象限另有腋尾部,含有的乳腺组织最多,是乳腺癌最常发生的部位),同年7月初左侧腋窝结节表面破溃渗液。
在本院做携药微球HepaSpherin血管介入治疗,每两周一次,共六次。左乳腺及腋窝肿瘤基本消失。给予左乳房肿块经皮冷冻消融。
例三:患者42岁,左乳腺癌术后三年,在当地医院多次接受局部手术切除,同时化疗。病理学检查显示未分化性癌,ER/PR阴性。2015年11月20日第一次入我院,当时左乳腺肿瘤溃烂、渗血,肿瘤达16厘米,左腋下淋巴结肿大。我们医生给予携药微球HepaSpherin介入化疗,每两周一次,共四次。肿瘤逐步缩小,渗液明显减少至消失。
2016年4月14复查,乳房内肿瘤进一步缩小,腋下肿大淋巴结大部消失。
例四:患者53岁。2014年春,发现右乳房内肿块进行性增大,活检显示右乳浸润性导管癌。2014年9月,右乳腺肿瘤局部破溃。于2015年1月2日入我院。PET-CT显示:右乳房内巨大软组织肿块,乳窝、左腋窝见多发转移淋巴结,伴肝肺多发转移。ER/PR阴性。
针对乳腺内肿瘤和淋巴结、肝肺转移,复大肿瘤医院先后给予五次携药微球HepaSpherin介入化疗。
近期复查显示,右侧乳房内肿块以及腋下淋巴结明显减小,表面皮肤溃烂愈合,肝肺转移灶消失。
上述四例患者中,例一和例四患者未接受过手术,入院时已是IV期乳腺癌;例二和例三患者接受过手术和化疗,但不久复发,为III期乳腺癌。ER/PR均阴性,未接受内分泌治疗。按照美国NCCN指南,对于上述病例首选全身化疗,但患者全部拒绝化疗,在与患者沟通后,给予携药微球HepaSpherin介入化疗。治疗后全部病例的肿瘤,包括乳腺内癌瘤和转移灶均显示退缩。
HepaSphere介入原来用于肝细胞癌化学栓塞治疗(TACE),主要用碘化油作为栓塞剂,但该药对肝细胞有损伤作用,“携药”作用有限。近年来,携药微球已逐步取代碘化油,以HepaSphere最为常用。这是一种特殊的可膨胀性微球。在干燥条件下,该种微球30-60微米,在生理盐水内胀大约8倍。将其置于化疗药表阿霉素溶液内,可迅速吸附表阿霉素。吸附该药的微球注入血管内后,可逐步深入至肿瘤内血管远端,引起肿瘤缺血坏死。又由于肿瘤血管发育不全,血管壁呈“泄漏”状,微球泄漏入瘤组织内,微球内化疗药慢慢释放出来,在局部形成高浓度化疗环境,对癌细胞发挥持久“毒杀”作用,疗效持续一个月左右。由于化疗药剂量小,主要集中在肿瘤内,全身的化疗药甚少,因此不会引起全身性毒副作用(见CardiovascInterventRadiol.2014;37:165)。
HepaSphere血管介入治疗乳腺癌,关键是选准动脉及其分支,插管准确,尽可能将导管插入动脉远端,常需采用微导管。
近两年来,我们复大肿瘤医院已有50余例进展期乳腺癌治疗的经验,90%以上均取得局部肿瘤和转移性结节显著缩小的效果,有48%的患者在治疗后顺利接受了肿瘤手术切除。副反应轻微,包括49%的病例术后发热,16%局部疼痛,32%白细胞降低,4%脱发。无一例发生骨髓抑制。
专家简介
徐克成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总院长,国际冷冻治疗学会前主席,国家"白求恩奖章"获得者,中国“时代楷模”,广东省生命之光癌症康复协会主席,第五届中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