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广东好医生”致敬典礼昨日在南方传媒大厦召开,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院长牛立志荣获“广东好医生”奖,是本次评选结果中唯一一位来自非公立医院的医生。
近日,笔者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走访了牛立志本人,从办公室到食堂,从手术室到病房,在长达12个小时里“贴身”、详实地记录了这位“广东好医生”一天的工作。
清晨7点,晨曦的微光透过暨南大学附属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六楼的窗户,照进地面。早已从睡梦中醒来的牛立志如往常一样驱车前往医院,开始他忙碌的一天。
手 术 前
7点15分,六楼电梯门打开,牛立志拎着公文包走进办公室后,匆匆来到饭堂吃早餐,一碗白粥,一个素包,一张煎饼便是他一天的开始。
“今早南院区有个手术,七点四十分就要赶过去,”说罢,牛立志匆忙扒拉两口粥后赶紧来到五楼病区。等不及早交班,他自己一人在手术前到病区查房。
7点25分,牛立志回到办公室披上白大褂,整理好仪容后便飞速下楼,最先来到五楼重症监护病房查看患者病情。这是他连日来最放心不下的一位病人,因为做了冷冻手术后,病人出现“血胸”,情况凶险。牛立志向值班护士询问了病人的各项指标后,心情有些惆怅。“这个病例情况比较危急,要与科室医生共同讨论一下。”
从重症监护病房出来后,牛立志又将普通病房查看了一遍,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即便再忙,也要把病区“过”一遍。
手 术 中
7点40分,牛立志驾车赶往另一个院区,8点15分一场手术正在等着他。来到手术室,换好手术服,带上口罩,洗手消毒后,牛立志开始了今天第一台手术。
躺在手术台上的是位来自越南的肝癌病人,有多年乙肝病史,经过多次手术病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于是慕名来到复大做纳米刀。对牛立志来说,这只是一台很平常的手术。
牛立志与他的手术团队在CT与B超的引导下,熟练地将纳米刀的两根电极针精确地插进肿瘤……
手术室内,牛立志一边盯着B超显示屏,一边来来回回进出手术室隔离门,不断在CT显示器上调整电极针的位置。
10点整,第一台手术的纳米刀操作部分结束,牛立志换下手术服,立马要赶回医院北院区,紧接着参加北院区的“疑难案例分析讨论会”。
手 术 后
10点20分,牛立志再次出现在医院北院区,看见离讨论会还有十分钟的时间,他又转往病区医生办公室,趁机与医生一起讨论治疗方案。没说两句话,办公室门又被推开了,不时有病人、家属或医生来向他咨询,而他的手机也“一刻不消停”。
10点30分,疑难病例讨论会开始,牛立志与各科室医生针对一些疑难、特殊病例进行讨论,其中一位是子宫内膜癌晚期病人,今年46岁,手术方案非常棘手,“这个患者我建议还是保守治疗,先做介入灌注化疗或是冷冻(治疗),待肿瘤缩小后再考虑手术的可能。”
△牛立志(左二)与医生讨论病例。
11点45分,讨论会结束,牛立志再次来到重症监护病房查看术后病人情况,早上那位病情危急的病人,情况仍在不断恶化,胸腔外不明原因出现弥漫性出血,在仔细查看病人的各项监测指标后,牛立志对护士说:“请主管医生过来一下,这个病例要再进一步讨论。”
午休时间
转眼到了中午12点,医院食堂开始供应午餐。按时吃饭对于牛立志来说并非易事,有时碰到危急手术,午饭常常要拖到下午。采访那天,由于中午有外院专家来讲课,牛立志吃过午饭后得赶去聆听。这边刚坐下,那头手机又响了起来,有患者家属打来咨询手术怎么做……
12点25分,牛立志扒拉两口饭后来到会议室听课。当天下午还有1台手术,离上台还有半小时,牛立志听了十来分钟,便提前出来准备手术了。可就在前往手术室的途中,一通电话,他又被请去了医生办公室,查看患者病情。
经过五楼患者活动室,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乳腺癌晚期患者勾起了牛立志的回忆,这位患者因患乳腺癌,做了切除手术后,肿瘤复发,她通过网络发起筹款,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支撑着最后阶段的治疗。牛立志感慨说:“没人知道人生走到最后的阶段会是怎样,这也许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现实。” 继续手术
下午1点,第二场手术准备开始,牛立志换好手术服来到手术室,患者此时已麻醉好躺在手术台上。这是一位肝癌患者,十天前发现肝脏有恶性肿瘤,当地医院建议化疗,但患者拒绝,专程找到牛立志做纳米刀手术。
手术同样在CT和B超的引导下来做,“B超看不清的位置,通过CT能准确定位,从而更好地调整进针位置,肿瘤的边缘部分也能消融的更彻底。”牛立志介绍说。
下午4点,从手术室出来的牛立志,向门外等候的家属说的第一句话是:“手术已经完成了,肿瘤有两个,完成得比较顺利。”牛博面露自信地说着,家属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换上白大褂,牛立志没有片刻的休息,直奔会议室。据说是一个专家团来院考察,作为医院院长,牛立志必须出席。笔者观察发现,一天下来,他几乎没喝过一口水。
下午5点,送走了专家考察团,也正好到了傍晚医生的交班时间。开完交班病例讨论会,已经有几位患者家属在他办公室里等候多时。他们带着父亲的病例资料,专程从江苏赶来广州面见牛立志,咨询治疗方案。牛立志一路带着小跑回到办公室:“实在抱歉,让你们久等了,我先看看你父亲的病例情况……”
牛立志仔细查看了资料后,向家属耐心、诚恳地解释了患者的病情。他不断安慰家属。:“如果你带父亲过来,我们会帮你父亲做一个详细的检查,病理等各方面做一个评估。你们先不要悲观,也不要这么快就放弃。只要有希望,我们一定会努力。”牛立志的一番话,彷若让家属吃了颗定心丸。 查看病人
转眼,时钟已经走到将近7点,晚饭也同样在饭堂解决。“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家吃过晚饭了。”对于牛立志而言,他几乎从未曾准点下班。即使工作全部结束了,他仍会留在医院做最后一次查房。“我习惯每天离开医院前,再看一眼今天做过治疗的病人,因为危重病人的病情随时都在变化,所以每天都要查看几次。”
即使回到家,牛立志也不敢放松。“最怕夜晚接到医院电话,整个人都会异常紧张,怕有什么大事发生。”
临走前,牛立志再次来到重症监护病房,第三次查看了让他今天最放心不下的那位患者,病人家属焦急地在病房门外抹眼泪。“情况已经十分危重了”,牛立志告诉笔者说。
从病房出来后,牛立志更加沮丧。他在医生办公室沉默了半晌,与主治医生商量过后,决定下达病危通知书。他很是感概地告诉笔者:“医生的力量有时候实在太渺小了,面对整个医学未知的世界,仍有很多困难让医生束手无策,所以作为医生,必须要一直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科研和技术水平。”
晚上8点,牛立志一天的工作结束。他如往常一样开着那台老旧的车离开了医院。
在这次零距离采访牛立志之前
笔者对牛立志的了解非常有限
同很多人一样,我们对他有概念层面的了解
有名的纳米刀手术专家
一家民营医院的院长
以及他在医学上的成就
但在患者面前,他是一个怎样的医生?
有医生曾经形容,“牛立志的每天都像打了“鸡血”似的”。
笔者曾经问他:你平日下班后的都会做些什么,有什么兴趣爱好吗。他告诉笔者:“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不尽相同,有些人的兴趣是一次旅行、一场电影……那我的兴趣,应该是给病人做治疗吧。”
南方日报记者曾在采访牛立志时如此描述:
他是肿瘤界的“双刀奇侠”
两把刀耍得精密严谨
一把刀叫做“氩氦刀”
一把刀叫做“纳米刀”
他治疗过的病人有4岁小孩,也有94岁老人,有国外卫生部长、明星,也有普通百姓。
牛立志的办公室乍看上去并无特殊,但屋内的一些物件透露出他的卓越成就,比如墙上挂着的一幅字——“天下第一刀”,落款是一位武汉的患者,十年前因患鼻咽癌,接受放疗后复发找到牛立志,做了冷冻手术,治好了病。
在结束这次零距离的观察之余,笔者专访了牛立志一些问题,谈谈他理解的“好医生”应该是怎样的。 你是怎么理解“好医生”的?
牛立志:从患者的角度和从学术的角度看有不同。但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看,首先必须是诚实,忠诚于科学、忠诚于自己的内心。要想着自己真的是去帮助病人,悬壶济世。
好的医生除了需要有看病的能力外,也需要有科学研究的能力。因为医学是靠科研进步的,没有科研,我们所有人都还停留在号脉看病的落后年代,当今医学的进步都是因为有科学的研究,有学术论文的发表,医学进步的根本是科学研究的进步。而“好医生”的概念不仅仅是能看病,能做手术,还要能总结医学研究,发表论文。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技术能力的医生才是好医生。除此以外,一个好的医生还应该要感染其他更多的医生,这样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医生”。
作为医生,你最想对患者说什么?
牛立志:我最想对患者说的是,谢谢你的信任,把生命交给我。
有些时候,医生对患者的帮助也许很有限,但我相信,对患者来说,医生的安慰和关心或许帮助反而更大。好医生应该是以病人为中心,解决患者心理的绝望和焦虑。我常去病人的床边,去握握他们的手,抚抚他们的肩。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考虑,医生能做的,是尊重患者自己的选择。而不是一上来就进行手术、放化疗。 一些中晚期的癌症患者被认为没有治疗价值,你如何看待?
牛立志:癌症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还未攻破,癌症现在像个迷宫一样摆在人类的面前,人类还没有攻克他,所以科学家还在做大量的研究,从不同的方式方向去探索,大多数人失败了,在这个迷宫里迷路了,但还是有部分人在这个失败里慢慢摸索着,最终摸索出一条光明之路。科学研究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如果你不探索,你永远在迷宫外面,永远不会进步的,所以不说讲癌症是不治之症,癌症是可治的,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能力把大部分治好。
其实,癌症的十年生存率已经从原来的10%增加到50%了,病人的生命已经比以前延长了很多,这就是进步。所以科研是把不能治的(疾病)变成可治,把可治的(疾病)变成治愈,这是医学和医生最终极的目标。当然目前的能力来说,很多疾病还做不到治愈,那医生能做什么?是不是就该放弃,什么都不做了?医生通过人文的关怀,通过对病人的照顾,缓解病人的痛苦,尽可能延长他的生命,这也是医生能够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