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丨胃肠道
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9%,几乎每2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
根据2016年国际胃癌大会的报告,我国每年新增胃癌病例68万例,占全球发病总数的一半左右。
其中,最小的发病人群已低至25岁,40岁之后的胃癌发病率增加显著,其中男性发病率增长尤为明显。
其实早在1984年,两名澳大利亚科学家就发现:
胃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HP),是引起胃炎、胃溃疡、胃癌等胃病的最主要原因,并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如今,幽门螺杆菌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一级致癌物。它不仅致癌,几乎100%的慢性胃炎、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也是由这种病菌引起的。
幽门螺杆菌可以通过水源、食物传染,中国人吃饭不分餐,互相夹菜,通常家里有一个人感染,几乎全家都会被传染。
这也是为什么有家族胃病史的人,要格外注意幽门螺杆菌。
据调查,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59%,几乎每2个人中就有1人感染。
各地区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
根除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我国第五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明确指出:肠形胃癌(绝大多数胃癌)的发生是幽门螺杆菌、环境因素、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约90%的非贲门部胃癌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
而环境因素次于hp感染因素,遗传因素只占有1-3%的比重。由于环境因素、遗传因素是我们个体无法克服或难以克服的,所以,预防hp感染成为唯一可控的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所以共识指出:根除hp应成为预防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
不早筛,发现时大多已经是晚期
伴随着胃癌发病率的增长,我国胃癌的死亡率也居高不下。
胃癌也不是不能预防,如果在癌前病变或早癌阶段发现,治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但目前中国住院病例里,九成以上都是胃癌晚期,五年生存率连20%都不到。
对于胃癌的早筛,非常重要,由于筛查不及时,一发现就是晚期,差不多超过70%的人活不过5年,我国的五年生存率不到日本的三分之一。
这得益于日本胃镜的普查和强制性的幽门螺杆菌普查和根除。
2013年2月21日,日本开始实施消灭胃癌计划,对12'20岁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并将慢性胃炎患者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纳入医保范畴。
在2000年根除治疗逐渐普及后,12年内大约有600万患者接受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而由于适应证的扩大,430万患者在3年内已经完成了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因此可推定约有1000万病人至今已接受根除治疗。
实施该策略后,预期至2020年日本胃癌患者死亡率可下降约40%。
胃癌5年生存率对比
胃癌早筛,这两项检查非常重要
一是胃镜,这是发现胃、食管、十二指肠疾病的金标准,至少目前没有任何仪器设备可以替代;
二是检测幽门螺杆菌,因为各种胃病以及胃癌都与之密切相关。
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中,80%以上没有任何症状,幽门螺旋杆最长可在胃中潜伏数十年。很多人有家族胃病史,甚至已经有了胃部不适的症状,仍然没有及时筛查。
其实,提前做一次幽门螺杆菌筛查,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胃癌风险,也避免了将高危型病菌的再次传染。
而如果发展到胃癌甚至晚期再治疗,不仅要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可能还会将高危型病菌传染给家人。
根除HP可使胃癌发病率降低39%
今年1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季加孚教授团队的“胃癌综合防治体系关键技术的创建及其应用”成果,获得了国家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该研究,证实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有效预防胃癌,可使胃癌发病率降低39%,并首次明确了其对重度癌前病变人群和老年人群也具有预防胃癌的作用。
季加孚教授说:
30多年前,我国就已开始进行胃癌防治工作。我们到发病率较高的地区寻找胃癌的病因是什么。我们也在思考,环境因素到底和胃癌发生有什么样的关系?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细菌(HP)感染。
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的相关性更强。
已根除幽门螺杆菌和未根除的人群相比,前者癌前病变和胃癌发生率都大幅降低。
哪些情况要进行筛查?
以下几种情况满足任1种,建议尽早做一次预防性筛查:
1. 年龄在40岁以上,从未做过早期筛查
2. 有经常胃痛、胃胀、反酸恶心、打嗝、呕吐反胃、黑便等症状
3. 家族有胃病或胃癌史
4. 本人有胃炎、、息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胃病史
5.本人有不良嗜好:如烟酒、腌渍熏制烧烤食物
6.有毒害化学物质接触史
科学治疗,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
目前,根除幽门螺杆菌主要是以抗生素为主的四联疗法,抗生素的剂量大、周期长(10-14天)。但过多不恰当地使用抗生素,不仅对身体会有一定的副反应,也会让病菌产生耐药性。
一人感染,家里的孩子老人很有可能也感染了,全家都吃抗生素治疗并不现实。
其实,幽门螺杆菌也分为两种:低危型和高危型。
高危型菌种极易导致细胞异常,导致胃/十二指肠溃疡、淋巴瘤的几率大大增加,胃癌发病率是低危型的20倍以上。
不同疾病感染高危型菌种的比例
感染低危型菌种,如果身体没有很明显的症状,可以考虑改善饮食习惯,暂时不杀菌,避免抗生素过度治疗。
但如果感染的是高危型,需要立即接受杀菌治疗,并让家人也进行筛查。治疗期间与家人的食物、餐具、饮水等都要分开,今后的饮食习惯也要格外得注意。
常见的早期筛查方法
1.胃镜
是目前胃癌早筛的金标准,不但能发现细微的粘膜病变,还能对一些疾病进行镜下治疗,也能做幽门螺杆菌检测。
由于胃镜侵入性强,不少人因为抵触胃镜一直不愿意做筛查。但是目前有无痛胃镜和舒适胃镜,大多人都可以轻松接受检查。
胃镜下做幽门螺杆菌检测有一定漏检概率,例如取材部位刚好没有幽门螺杆菌,造成假阴性,所以对幽门螺杆菌的检测一般常用呼气试验。
2.C-14尿素呼气检测
C-14尿素呼气检测是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但因为吞服胶囊中含有放射性物质,孕妇、哺乳期和儿童不建议做C-14尿素呼气检测,可以选择放射性更小的C-13呼气试验。
此外,C-14尿素呼气检测只能判断是否感染,无法区分高危型和低危型,大多数的感染患者可能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杀菌治疗,可能造成抗生素的过度治疗。
3.粪便分型检测
在第五次共识报告中,粪便分型检测被列为七种检测方法之一,并在临床中使用。相比常规的C-14呼气检测,粪便无创分型检测的灵敏度为93.1%,特异性达到96.8%,完全达到精确检测的要求。
通过提取肠道脱落细胞DNA和胃肠道菌群DNA,粪便无创分型检测不仅可以检测是否感染,还可以区分高危型和低危型菌种,针对不同菌种有效降低胃病和胃癌的发病几率,避免过度使用抗生素治疗。
哪些人需要根除治疗?
下表是第五次共识的推荐根除指征:
这些人群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除。
幽门螺杆菌对人体真的有益吗?
任何声称人类主要的病原体可能还对健康有益并建议对其清除应慎重的研究,都是为了引起关注。
幽门螺杆菌也不例外,有研究报道幽门螺杆菌清除与食管腺癌、儿童哮喘和肥胖的患病率升高之间的关系。但研究也仅表明二者流行病学研究中呈负相关,并不意味着两者存在因果关系。
当然,随着人们认识的加深,一些与幽门螺杆菌清除相关的阳性效应也可能会被发现。幽门螺杆菌已被证实通过直接的干扰代谢或者间接的慢性炎症作用可与多种疾病相关。而在一篇综述中,Julie Parsonnet对幽门螺杆菌是否可降低免疫失调性疾病(如哮喘、食管癌、Barrett食管、胃食管疾病、炎症性肠病),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胃肠炎)及肥胖风险的研究进行了分析。
总体而言,文章对于这些证据持怀疑态度,其结论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带来的益处是微乎其微的。
对于符合上文所述根除指征的,建议根除治疗,毕竟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利大于弊。
需要注意的是根除用药的合理性,强调规范的“四联疗法”和“个体化治疗”,避免耐药和过度治疗。